undefined

Orson Welles,電影史上的不世奇才,卻也可能是其中一個最大的悲劇,超前幾十年的眼界和技巧,無奈受制於電影公司、製片人和當年美國觀眾的「品味」,沒有得到他應得的創作自由和支持,跟現今一些被吹捧的所謂大師級導演相比,真是可憐百倍。

Touch of Evil是Orson Welles出走歐洲多年重返荷里活企圖重建名聲之作,可惜叫好不叫座是電影公司的夢魘,保守的環球(Universal)不敢接受他分頭敘事的風格——目前已經幾乎氾濫啦——粗暴推出自己剪輯的版本,那是1958年,美國票房扑直,但是歐洲廣泛推崇,更在布魯塞爾拿下最佳電影,由一年後出道執導演筒的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和杜魯福(Francois Truffaut)頒發。Orson Welles當然不滿意公映的班本,寫下了58頁的筆記,後來終於在1998年推出Director's Cut,是按他的筆記重新剪輯而成,嚴格來說不能算導演版,只是最接近導演想法的版本,只是Orson Welles已經無緣得見。

一個美國與墨西哥邊界的小鎮發生炸彈命案,墨西哥掃毒探員Vargas(Charlton Heston飾演)剛與妻子(Janet Leigh飾演)度蜜月,被逼牽涉入內,和美國境內探長Quinlan(Orson Welles飾演)交手,對方地位崇高卻原來行事卑劣,只顧伸張正義,罔顧了愛妻安全⋯⋯

我有幸欣賞的就是1998年的版本。電影一開首看見有人將炸彈放在一部私家車車尾箱,一個中年富豪與女伴上車開走,只見車輛穿過小鎮街道,旁邊是晚上路人和店鋪的喧鬧,Vargas夫婦在街上恩愛地散步,在關口剛好停在他倆身旁,車輛駛進美國境內離開,然後爆炸。一個長達3分半的鏡頭,猶如現今用航拍從高空追蹤著私家車,小鎮街上雜亂,主角二人無辜牽連,而炸彈隨時引爆,懸念牽引著觀眾情緒,同時勾勒出故事大概。史上最有名的電影開場,實無過譽,欣賞時衷心讚嘆,無論心思和技術都令人嘆服。環球當年竟然在畫面列出人員名單,真是褻瀆!

其實整部電影根本就是一流導演、攝影與燈光的示範作:獨特的攝影角度、構圖、黑白電影的光影、還有手提攝影機、絕大部分實景拍攝,包括演員在真正駕駛中的汽車上對話,當時都是先驅。後面的幾場戲,例如Janet Leigh在旅館房間被玩弄、Orson Welles與Akim Tamiroff在房中糾纏、最後Charlton Heston在橋底偷偷錄音,都堪稱經典。

本片改編小說“Badge of Evil”,Orson Welles將原來正義警察Vargas的美國人身分和他妻子的墨西哥身分調換,以當時來說可算大膽顛覆美國觀眾。要Charlton Heston扮演墨西哥人,無疑緣木求魚。Charlton Heston雖然已經是《十誡》(Ten Commandments)的大明星,但是論演技氣場,根本不是Orson Welles級數,因此Quinlan是更突出的人物。事實上,Quinlan的墮落滅亡,才是本片隱藏的主線。Orson Welles為了演出比他實際年齡老二十年的Quinlan,加上假鼻子和大眼袋,在本來已是肥胖的身軀再加上幾十磅的假肉,可也並不容易。Charlton Heston最大的功勞,就是他提出要Orson Welles擔當導演。

Orson Welles還創作了兩個重要角色。一個是行為古怪的旅館夜間職員(Dennis Weaver飾演),他與Janet Leigh在旅館的場景,明顯地給了希治閣(Alfred Hitchcock)靈感,兩年後拍了經典《觸目驚心/驚魂記》(Psycho),三兩下就把Janet Leigh了結。另一個是占卜師Tanya(Marlene Dietrich飾演)。Marlene Dietrich是Orson Welles好友,一聽到老友邀請,就飛車到拍攝場地拍了一天的戲份,還非常滿意自己的演出。片中兩人的對話,頗有夫子自道的味兒。Quinlan叫Tanya幫他看看他的未來,她說:「你的未來已經用完了。」Marlene Dietrich既出鏡了,Janet Leigh更顯得庸脂俗粉,我更願意看年長廿多年的Marlene Dietrich。

劇本是最失色的一環,黑警題材在今日看來沒有新意,而惡徒太手下留情也不合情理,不知道是原著所限,還是電影公司生怕過不了電影檢查。

中文譯名更是垃圾,是故意捉錯重點。

然而,觀眾沈醉於欣賞Orson Welles的調度、出色的攝影和燈光,已經值回票價。

還有回味Marlene Dietrich在電影最後的對白:「評論別人什麼,又有什麼關係呢?」(”What does it matter what you say about peop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amSna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