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分組賽包尾出局,2018世界盃就此玩完,萬料不到。作為一名追捧32年的德國隊球迷,最失望的一刻其實不是輸給南韓的那幾分鐘,而是三場下來德國隊的表現非常不濟,不知所謂,根本不值得出線。

有球迷說,出局了反而有解脫的感覺,不再需要容忍愛隊丟人現眼,怒罵領隊戰術佈陣離譜,坦白說我也幾乎有同感。

有評論說,德國失敗是因為自從上屆冠軍隊中幾個老大哥退役,始終沒有找到適合的接班人,青黃不接。德國球迷心知肚明,根本不是這回事,德國新人輩出,人材濟濟,所以落得如斯田地才叫人神傷。

普遍的批評都是說領隊路維(Joachim Loew)一成不變,戰術單調,選人不當,排陣保守,球員缺乏鬥心,無精打采等等。這些都只是表面的問題。

所謂衛冕冠軍分組賽出局的魔咒,其實不是什麼魔咒,卻正好反映人性的弱點。

中學畢業時好同學贈我一句:「今日的成功,可能招致明天的失敗。」成功,是無數人墮落的開始。一旦成功,猶如站在世界之巔,自我膨脹,逐漸迷失。

衛冕冠軍之所以會慘敗,就是因為之前的成功,令領隊和球員或有心理包袱,所以怕輸,抱殘守缺;或過份自信,漠視自身問題,輕視對手,而驕兵必敗。

毋忘初衷,是做人需要緊記的原則。路維正正就是忘記,德國隊過去一直是如何走來,直到2014年奪冠。傳媒批評他一成不變,事實是他把一切重要元素都改變了,只是可能他不自知而已。

路維迷戀西班牙的傳控風格,棄傳統中鋒的打法,可算路人皆見的秘密。上屆第一場他原本就排出怪陣:四個中堅,拿姆(Phillip Lahm)改打防中,高路斯(Miroslov Klose)後備,效果不好因而逐漸演變為理想陣容:高路斯擔正中鋒,拿姆回歸右後衛,三位攻守兼備的中場。路維就此建立了一隊有頭有腳,傳球走位,侵略性強,行軍快速的德國隊,而且團結一心,眾志成城。

最重要的一點,路維當年排出三個高大中堅,好明顯是要絕對的高空優勢,死球處理往往四、五個高大球員在對方禁區衝頂,是地面進攻以外的必殺著。他當時注重Plan B,反映他並非信心爆棚。三個防中,更顯得他怕輸,先求不失球。只有謙卑,才會承認錯誤欣然改陣,才能一步一步最終奪冠。

今年,路維選人放棄Plan B、Plan C。兩邊後衛尤如打翼鋒,後面只留下兩個中堅。堅持傳控,進攻迂迴,而寧死不打高波。第三場生死戰以為必勝,居然再用首場敗仗備受詬病的奧斯爾(Mesut Ozil)和基迪拉(Sami Khedira),只為了證明自己英明。一切都只反映一件事——傲慢。

另一方面,德國隊球員往往傳球後就停下,跟以往傳球後走位剛剛相反,變得都像在散步,我懷疑這兩年練球都在練這種爛打法。教練團隊一直基本沒有大變動,既然當年懂得如何訓練什麼戰術,為什麼如今訓練出這麼爛的戰術,才最令我不忿。

路維似乎忘記了當年的謹慎謙卑、忘記了當年賴以贏球的戰術打法,更忘記了他當年建立冠軍隊,是軟硬兼施犧牲了老隊員,只為了讓新人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並維繫團結和諧的氛圍,如今卻依戀舊功臣,又未有防止種族矛盾。

不斷檢視自己精益求精的精神,生生不息朝氣勃勃的球隊陣容,靈活多變的戰術,俱往矣。

別以為路維不變,他將一切都變了。

路維只是延續他2014年本來就嚮往的戰術陣式,畢竟早已貴為冠軍統帥,再無人可以阻止,終於成功實現了上屆未完成的失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amSna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