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色彩性格」,用四種顏色將性格分為四大類。本書通過四輪問題,每輪九題,定出你的主性格和副性格是什麼顏色,以及屬「外向型」或「內向型」,再講解適合你的工作性質、工作環境和上司類型,列出認為適合你的職業。15分鐘,結果奇準!
作者說每個行業都有不同性格的人,所以本書推薦的是各大行業的不同崗位,而不會說某種性格適合幹法律、演藝等那麼空泛,所以感覺合理。
對於已經找對工作的人、或已經非常了解自己的人,本書是沒多大意義的。但是對於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工作、或不深入了解自己性格的人,本書很有啟發作用,參考意義重大。至於算了解自己性格,清楚知道不喜歡什麼工作,卻依然一直走不出「如何找一份適合的工作」這迷思的人如我者,讀畢本書,至少更明白,為什麼不喜歡一份工作的工作內容卻可以幹了許多年,然後發生了一些變化又好像多一天也幹不下去,之後轉了的工作又越覺吃力難受,最消極的也可以以後多一個藉口發發牢騷......
由於回國內工作經常看江蘇衛視的交友綜合節目《非誠勿擾》,嘉賓主持性格分析專家樂嘉看人性格往往一矢中的,查一查他是何許人,才知道他搞一門「色彩性格」分類,十多年來一直到處演講和企業培訓,因而引起興趣想了解一下。偶然機會碰見本書,無需考慮即買下來,既有用又好玩。
以下是本書的序:
一切的源頭
5月一個悶熱的夜晚,我困坐在亞洲某機場,偶有地板清掃機的聲響劃破冷清的深夜。這是一場行程超檔的漫長出差之旅,已經進入尾聲──我每年都要出差好幾次,尋找新的銀行業務客戶,這自然是其中一次。就在候機室的那堆垃圾裡,我看到一本書。它被折過頁、已經快翻爛,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拾起它,從此改變了我的世界觀。
「如果有個人沒跟別人一塊齊步並進,可能是因為他聽見不一樣的鼓聲。」這本書一開始,就提出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這句常被引用的名言,書中晦澀詮釋了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那些如今已少有人採信的理論,概述人們吸收知識和作成決定的方法各有不同。裡頭有些見解雖然是你早就知道的,然而這些資訊卻指點了一條明路給我,從此知道如何與顧客及同事相處。
等我回到香港的辦公室,立刻根據榮格的行為分析理論為顧客編上色彩。每一份檔案都附上簡單的說明,以防萬一我不在,員工才知道要怎麼跟進。「如果是金色客戶,所有結算報告都必須是最新出爐的,而且要按日期先後順序排好。如果是藍色客戶約了開會,一定要先致電我們在紐約的投資專家,趕在開會前備妥3套全新的構想。」依此類推,四組色彩各有其對策因應。
結果這套方法竟出奇有效。幾乎在一夜之間,業務量就成長了60%,而且還不只這樣,我開始更喜歡我的客戶,壓力跟著減輕,久而久之,連工作以外的其他人際關係也有了改善。
10年來,我一直使用這套方法。後來銀行把我調回美國,客戶變得更多元化了──有身穿白袍的阿布達比酋長、雅典的運輸鉅子、抑或是具有地主身分的西班牙貴族──但我還是用同一套色彩歸類方法在他們的檔案上做記號。更厲害的是,這真的很有效──無論男女老少,而且不分種族。
在那10年間,我從沒碰過有誰在談榮格──至少沒聽過有誰把他的概念運用在行銷上。1990年,我為了避開制度的整頓,也為了自己身體著想,到緬因州去找幾個朋友。我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事業。
克萊德港小客棧在十月溫煦的陽光下閃閃發亮,有個男的坐在前陽台上讀一本書。我們開始交談。他提到伊莎貝爾.梅爾斯(Isabel Myers)這位作家,以及她如何把榮格理論,活用在一套叫做麥-布二氏人格量表(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系統裡。這是一場我祈盼已久的對話。
後來的那幾年,我發現了一個隱密的天地,裡頭有書籍、研討會、影帶,以及數百人在世界各地的交流。我在心裡確定了一個方向,那是一種全新的感覺,非常強烈。一切突然水到渠成,對的人、對的事紛紛出現。如果是榮格,一定會說這就叫做「共時性原理」(synchronicity)。
大概又過了幾年之後,我開始著手自己研究,只是弄到最後,我的生活重心漸漸偏向性格分類的商業運用。以下素材,就是我將研討會上一萬多名學員的心得總結出來,再加上過去20年來鑽研性格分類的專家們,為這方面知識基礎所貢獻的書面成果,兩者匯集而成。其中屬於我個人的原創理論並不多,但我的客戶名單足以證明,是我率先採用獨創的方法,將這些觀念活用在職場上。
為了簡化內容,我修正了早期那套色彩代碼系統,取名為Q色彩(Color Q)。譬如「當你和金色客戶見面時,務必要……」,這麼多年來,這套系統對我來說戰無不克,相信對你來說,也會有用。
本書的目的
我們當中有很多人都天真地以為,只要我們再多努力一點,一定能成就任何事,立志成為任何人。這種觀念只會誤導和阻礙真正的發展契機。成長需要的不是你本質的改變,換言之,我們之所以會模仿某些「榜樣」,是因為我們天生多少都有不足之處。我們需要的其實是瞭解自己的真實性格,並坦然接受—包括特有的長處和短處各是什麼。這也意謂,久而久之,我們就能減少對自己的一些盲點。
要瞭解人們,其實有很多系統方法可以運用,但我找到的這個,最能深入探索人類行為的核心。它證實了每一種性格都是天生的、平等的、可以觀察出來,可以預料得到,而且每一種性格都同樣能在工作上發揮作用。
真正傑出的人才不用別人開口,就會主動把事情做得好上加好。之所以有這股衝勁,從不覺得過勞,原因就在於他對工作很有自信,充滿熱情。這就是所謂的適才適用,樂在工作!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吧?才不呢!對於那些無懼反對力量、父母期許、社會壓力,選擇忠於自己的人來說,這絕非不可思議。所以請好好利用這本書,找到一條可以成就自己的路。
秀雅.瑞姬(Shoya Zic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