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本來就有留意到陳可辛開拍關於郎平與中國女排的電影,只知道是鞏俐和黃渤飾演郎平與陳忠和教練,卻不知道它的風風雨雨;上映後球迷老友誠意推薦,就鐵定要看了。

1984年,中國重返奧運。那時候香港人可沒有現在這麼裝模作樣,扮獨立思考,來廢掉思考能力;玩種族歧視,歧視自己種族。那時候的香港人可簡單得多,恐共是一回事,愛國是另一回事,非常清楚。奧運當時是城中大事,全城沸騰,最牽動人心的項目,除了體操外就是女排,我自然地也成為一名小球迷。

凡是根據當代知名人士事蹟改編的電影都難免捲入是非,本片無法例外。據說陳忠和抗議片中安插一些情節有醜化他之嫌,最後公映版本已經刪掉,估計十之八九確實不適當。片中,黃渤飾演的角色姓名都避開不提了,此外連郎平的隊友張蓉芳等的姓名也被滅掉,可見是多麼避忌,也相當可惜。影迷球迷因此批評本片只是消費中國女排,應該改名為「郎平傳」,也不無道理。最後電影名稱更從「中國女排」改為「奪冠」,一個看來很隨便的名字,再標示「原名『中國女排』」,又一點不隨便。

本片其實應該稱為「郎平與中國女排」,那就完全貼題。陳可辛從1981年中國女排備戰世界盃講起,跳到2008北京奧運郎平率領美國隊回老家倒戈對戰陳忠和的中國隊,最後是2016年郎平帶領中國隊挑戰巴西。三場球賽串連郎平與中國女排的不解之緣,表揚郎平對中國女排的貢獻,也歌頌中國女排的奮鬥精神。

有人批評陳可辛只是在歌功頌德,這說法不公平。事實上,陳可辛在電影中,提出了集體與個人的矛盾,質疑集體意志之不人道,也「如實」敘述國家隊的方法陳舊落伍。至於將郎平個人英雄化,難道她不是?老女排球員幾乎為國捐軀的精神,難道並非如此?知道的就知道。有些人矯枉過正,總以「政治不正確」為「政治正確」。

單以公映版本論,作為一部體育題材的電影,本片可謂十分出色。導演完全拍出了熱血澎湃,尤其是開頭老球員的艱苦訓練,非常逼真,令人迅速進入情緒。球賽交代清晰,節奏明快,扣人心弦。對於主角的刻劃,反而是一種冷處理,故意避開由主角口中說出感受,依靠演員眼神表情,讓觀眾自行領會。

鞏俐不愧為一代影后,演繹郎平型神俱備,感情內斂,充滿壓抑。至於黃渤演譯的陳忠和,也很體面與尊重,但是的確沒有真人樣貌討好,後者不滿意也是難怪。郎平親女兒粉墨登場飾演母親,儼如真人,水準之高令人讚嘆。還有當今女排隊員朱婷、張常寧、惠若琪等飾演本人,演出頭頭是道,更是驚喜,都歸功於導演功力。

假如你曾經為中國女排振奮過、吶喊過、肉緊過、嘆息過,不妨趁還未落畫進場懷緬一番。翻起陳年的情緒,往往可以重新認識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amSna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