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電影也好,文學也好,其藝術價值在於,無論用什麼手法,終歸都是反映現實,刻畫人性,令人共鳴。

紀錄片肯定理應更反映現實,本系列是用時間換得藝術價值,成為一代經典。知名影評人Roger Ebert曾經評為電影史上十大最愛電影,可見一班。

加拿大導演Paul Almond1964年去英國訪問14位七歲小孩,計劃往後每七年再訪問他們,紀錄他們的人生,看他們長大後的人生觀有何轉變,生活過得如何。小孩們來自不同階層,導演也想藉此研究出身寒微或富貴是否就註定了一生,「贏在起跑綫」是真的嗎?

片中人,有的認為英國社會相比幾十年前趨向多元包容,比以前公平得多;也有人批評社會上的不公一直沒有改善,甚至認為下一代將會成為英國歷史上的第一代無法過比上一代好的生活。適逢移民英國成為熱話,本片正好提供一個了解土生土長的普通英國人民生活,和他們怎麼評價目前英國社會的機會。

本片已經是第九部,小小年紀的主人翁都變成63歲的老人家了。滄海桑田,回望一生,幾十年的高低起跌、喜怒哀樂,坦承的娓娓道來,好歹也是在拍自己的紀錄片。

有人出身富家子弟,果然一生順風順水,活躍於上流社會。

有人七歲已經憤世嫉俗,不滿富人剝奪了窮人的機會,老來依舊不變。

有人小時候理想是當科學家,真的力爭上游,從農民兒子變成大學教授。

有人自小希望幫助別人,長大後放棄藍血階級身份,跑到第三世界教學。

有人一生盡責擔當一個小角色,卻發現忽然就被社會遺棄。

有人年輕時走向自毀,老來才勉強過回正常安穩生活。

每人在人生不同階段的選擇都不同,成就和經歷相差更大,但是他們要面對的卻是一樣的問題——生離死別,家庭和健康是大家無法迴避的事情。

有趣的是,三歲定八十,差不多每人都認為自己由此至終都沒怎麼改變,跟七歲小孩時的性格沒兩樣。但是,鏡頭前七歲孩子童言無忌,滔滔不絕,眼睛的光芒,在63歲老人歷盡滄桑苦澀的表情上,早已煙消雲散。

他們的人生都不一樣,又都一樣。你看的感慨萬千,是人生的無常;你看的無動於衷,也正是人生的悲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amSna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